乐鱼电竞
服务热线全国服务热线:

13668832366

您的位置:首页 > 技术指导

技术指导

中小学学生欺凌和校园暴力预防工作指导手册

发布时间:2024-04-29 08:33:54 新闻来源:乐鱼电竞


  学生欺凌是指发生在校园内外、学生之间,一方(个体或群体)单次或多次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性身心攻击,造成另一方(个体或群体)身体伤害、财物损失或精神损害等的事件。

  欺凌者和被欺凌者均为在校学生,中小学阶段包括普通中小学校、特殊教育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等学校。

  行为人在主观上有蓄意或恶意心理。也就是说,行为本身就是蓄意或恶意欺负其他学生,希望他人因此受伤或者不适,给对方造成了严重的伤害后果。(欺凌行为是故意为之。欺凌不是意外事件,也不是偶尔为之,二是欺凌者故意实施的对他人造成了严重的伤害的行为)

  欺凌者采用了具体的欺凌手段。如身体殴打、言语辱骂、孤立排挤、索要损毁财物、取笑嘲弄身体特殊部位等。

  行为方式:以强凌弱(指欺凌者力量或势力大于被欺凌者)、侮辱性身心攻击(指殴打对方身体或通过其它手段使对方在心理上受到伤害);

  行为次数:单次或多次,对特定对象实施欺凌或通过拍摄照片、视频并上传网络使欺凌过程反复重现并使更多人看到。

  造成伤害后果。不论是给受欺凌者造成了身体伤害,还是财物损失、心理伤害、遭受痛苦(指被欺凌者感受到身体疼痛和精神痛苦)等,都属于欺凌造成的伤害后果。

  对学生欺凌事件的判断,首先要看其是不是真的存在一方实施了故意的身心攻击,另一方遭受到身心痛苦。这是有效区分学生间一般性玩笑、打闹与欺凌的分界线。

  小美(女),初中二年级学生,性格内向腼腆,不善言谈,属于班级生活中的“小透明”,但是小美也有不透明的时候,那就是在个别男生的眼中小美就是自己满足好奇心的工具。

  初中是青春期身心发育的重要时期,特别是生理上的逐渐成熟让男孩女孩对异性产生很多的好奇。小美的班上就有这么几个男生,他们经常会有意无意地靠近小美,用自己的胳膊“不经意”地触碰小美刚刚发育的胸部,有时还会用手去捏小美的,在这些动作之后他们还会大声地嘲笑并且谈论自己所谓的“手感”。听到他们的笑声,女生们都觉得小美为了博得男生眼球下作得很,议论纷纷,不屑和她交往,其他的男生更是不愿意和小美说话。小美有口莫辩,在学校的生活如坐针毡,但是又无力反抗那几个施暴的男生,她逐渐慢慢的变自卑,越来越沉默,甚至在夜晚也经常被噩梦惊醒。

  在这个案例中,小美是个女孩,比起班上的男同学是弱小的;几个男同学比较强势,多次触摸小美的敏感部分,属身体攻击,之后还大声嘲笑和谈“手感”属心理攻击;小美性格变得内向并开始做噩梦,遭受着内心痛苦。这都是小美的身心受到伤害的重要表征。

  欺凌者具有攻击性,一般会反复地以言语、文字、图画、符号、肢体、网络等方式,直接或间接对他人进行殴打、威胁、排挤、孤立、恐吓、贬抑、骚扰、戏弄等。

  欺凌者对被欺凌者的欺负行为有时候有明确的理由,但有时候不一定有明确的理由,有时即便有理由非常勉强或被强迫承认的所谓“理由”。

  被欺凌者是指在欺凌关系中处于被动、弱势地位,受到身体伤害、财物损失,造成了心理痛苦、甚至精神损害的一方。

  围观者是观看欺凌过程的学生。这个群体人数众多、角色复杂,所持心态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同。

  欺凌行为发生时,协助者有时可能会参与部分欺凌的行为过程。协助者的具体行为包括拍摄、传播、放哨等。

  欺凌事件发生时,附和者通常不参与欺凌,但会在旁边嬉笑、叫好,或说一些煽动性的语言等。

  也称保护者,其态度偏向被欺凌者一方,是否采取阻止行动,要视情况而定。分为可能保护者和真实保护者。

  例如,某中学九年级10班学生罗某,以其同班同学赵某说其好友同班同学李某坏话为由,彼此产生矛盾。之后,罗某伙同李某、刘某、孔某等6人,在放学后共同“教训”赵某。罗某为首的小团伙在某中学附近的巷道内对赵某进行殴打,并有多名不明真相的学生围观。同时,另一同学蒲某用手机拍摄了部分殴打视频,并发到微信群内致多人转发传播,引起广大网民关注。

  在这起学生欺凌中,被欺凌者赵某遭受了身体攻击。协助者蒲某,用手机拍摄并四处传播,又使被欺凌者赵某遭受心理攻击,造成了赵某身心痛苦。有很多不明真相的学生围观,他们在围观的同时并没有偏向任何一方的行为或者态度,属于旁观者。

  “给被欺凌者导致非常严重身心痛苦”是判定欺凌事件的最重要标志。在此基础上可对欺凌事件大致分为以下几种:

  这是最容易辨识的一种。欺凌者主要利用身体动作或器物直接攻击他人,如殴打、推挤、吐口水等。

  这是最容易发生且不易发现的一种。欺凌者主要是通过口头言语方式直接攻击被欺凌者,如取侮辱性绰号、辱骂、讥讽、嘲弄、恐吓等。

  欺凌者恶意排斥、孤立被欺凌者,不让其融入群体、不让他人与其玩耍,排斥其参加游戏、社会活动等。

  欺凌者利用互联网侵犯被欺凌者隐私、损害人格或名誉,如侮辱、诽谤、散布谣言、传播隐私等。

  一是指欺凌者损毁被欺凌者的物品,二是指欺凌者向被欺凌者索要钱财或互联网虚拟财产等。

  例如,有一名同学身体瘦弱,被学校高年级的学生索要钱物,不给就要挨打。为保护自己,该名学生选择巴结实施欺凌的高年级学生,最后还学会了吸烟、偷窃等不良行为,有时还共同欺负其他孩子。

  性欺凌不同于性犯罪,是指以性或身体特殊部位为取笑、嘲弄对象,或拍摄、散播、描写令被欺凌者不舒服的与性相关的图片、影像及文字等,或强迫摩擦、攻击被欺凌者身体的特殊部位等行为。此种行为会给被欺凌者造成非常严重的精神痛苦。

  发生学生欺凌事件的场所往往隐蔽、偏僻,远离大众视线,或者无人监管,或者无法通过技术手段覆盖等。常见场所主要有:

  例如,在某中学的男生厕所内,该校的4名男生欺凌1名女学生和1名男学生,同时还有1名学生拍照,并将欺凌该女同学的图片先后在QQ群、、新浪微博等网络媒体中传播,给被欺凌女生造成巨大身心痛苦。

  性格懦弱、自卑、孤僻、缺乏交往能力的学生,更容易遭受欺凌;具有反社会型人格,性格上过于争强好胜或有嫉妒心理、报复心强以及身心发育不平衡的学生,更容易实施欺凌。

  放纵型、溺爱型家庭或亲子关系较差、家庭教育缺失的学生易缺乏归属感、安全感和信赖感,难以形成健康的社会交往和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容易受到欺凌或欺凌他人。

  如果学校忽略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法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缺乏学生欺凌防控制度和措施,造成部分学生道德水平下降、心理问题严重、法律意识薄弱,学生欺凌事件很容易发生。

  网络、影视、动漫、新闻、游戏等对凶杀、暴力、色情的宣扬,可能导致部分判断力弱的学生盲目效仿,易发生学生欺凌事件。

  兴趣相投的学生找到共同的语言和话题,相互感染和模仿,一旦团体中具有“威望”的学生带头实施欺凌行为,其他成员可能会跟风迎合。

  缺乏社会支持和心理支持的学生,初次遭受欺凌时,无法应对,也不敢寻求他人或机构帮助,最后加剧了学生欺凌事件的重复发生。

  多数被欺凌者会出现自卑、焦虑、恐惧、孤僻、害怕等心理问题,也会出现头痛、肚子痛、尿床、抽搐、失眠、做噩梦、口吃等不良生理反应,严重的可能出现少言寡语、孤独、逃学、自伤、自残等不良行为反应,严重的甚至可能导致自杀等极端行为问题。

  例如,有一名14岁的初三男孩,有点娘娘腔,性格懦弱,因长期被5名同学堵在厕所殴打,从而导致严重的心理问题,极度敏感易怒,情绪失控时会撕咬父母和砸东西。

  欺凌行为易助长欺凌者的攻击性倾向,导致欺凌者形成攻击性、破坏性等不良性格,阻碍其与同学的正常交往。久而久之,也会使欺凌者产生孤独、焦虑等消极情绪,增加其反社会行为发生的可能性。

  无论是哪种类型的围观者都会因受到欺凌行为的刺激而产生不良心理反应。有的学生会以某种方式推动甚至效仿欺凌行为。

  学生欺凌事件的发生让部分学生感到学校是个不安全的地方,从而对上学产生消极态度,失去学习兴趣,甚至发生旷课、逃学等行为,不仅影响到学校风气,也严重影响到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

  学生欺凌事件的发生也会对家庭和社会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影响家庭的和谐幸福,助长社会不良风气的形成,危害社会安定。

  校园暴力指对学校师生生命或财产造成伤害、损毁或严重威胁的事件和以直接伤害他人的身体或损毁对方财物为目的的攻击事件。包括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发生的身体攻击和毁坏物品的事件或专门损毁物品的暴力事件,也包括校外人员冲击校园、殴打师生、毁坏学校设施设备等暴力事件。

  直接对师生身体造成伤害。包括学生之间严重的打架斗殴、教职工打伤学生、学生打伤教职工、家长打伤教职工、家长打伤其他学生、校外人员打伤校内师生等一切人为的、造成身体伤害的严重暴力事件。

  校园暴力直接对学校的设施、设备和师生的个人财产造成损毁。包括使用各种暴力手段蓄意或报复性地破坏学校设施、学校建筑、教学设备或师生个人财物的恶性事件。

  (1)违反法规携带管制器械到学校的行为。这些器械包括、刀具、电击器、催泪器、伸缩棍等《治安管理处罚法》等相关文件中明文规定禁止携带的危险器具。

  (2)违反法规携带危害身心健康的毒品到学校的行为。这些毒品包括麻醉类药品(如、、、浸膏、可卡因等)和精神类药品(如各种致幻剂、镇静剂及巴比妥类药品等)。

  (3)违反法规携带可立即致人死亡的剧毒物质到学校的行为。如、砒霜、剧毒农药等。

  上述三类行为所涉及的物品一旦被带入校园,就会带来难以控制的隐患,严重威胁师生生命安全。

  学生欺凌主要指发生于在校学生(同校或异校)的事件,其后果通常都会给学生造成身心伤害,严重的可能导致被欺凌者自杀。

  校园暴力主要指以伤人、抢钱和毁物为目的的类事件,通常会给师生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和伤害。

  学生欺凌和校园暴力都会给学生造成身体伤害,严重的会导致人员死伤、财产损毁;都会破坏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处理学生欺凌事件和校园暴力事件,都要加强善后工作,做好后续的心理辅导和行为指导,防止事件的续发或性质的转化。

  从人员构成看:学生欺凌事件的欺凌者和被欺凌者仅限于在校学生(包括已转学的学生);校园暴力的施暴者和受害者种类较多,严重的校园暴力事件往往包括校外人员。

  从强弱势来看:学生欺凌事件中,欺凌者总是绝对强势的一方(力量大或人数多),被欺凌者一定是弱势的,因势单力薄而不可能反抗对方;校园暴力事件中,有时可能是弱势的一方使用极端手段严重伤害了表面强势的一方。

  从发现及识别来看:学生欺凌事件较为隐蔽,难以发现,且容易被误认为是“打闹”;校园暴力事件则比较公开、不避讳,容易发现。

  从后果来看:学生欺凌的后果是对身心造成伤害,校园暴力的后果首先是对身体直接造成伤害,继而造成心理伤害。

  从防治角度来看:学生欺凌事件多数情况下属于教育范畴,需应用教育的相关方法和规章进行处置;校园暴力事件多数情况下属于法律范畴,需运用法律手段予以惩罚。

  学生欺凌和校园暴力虽有不同,但二者存在相互转化的可能。被欺凌者可能转化为校园暴力的施暴者;如果对校园暴力事件处置不当或不彻底,也可能在日后转化为学生欺凌事件。

  防治学生欺凌和校园暴力事件领导小组成员应包括学校领导代表、法治副校长、中层代表、教师代表、辅导员代表、家长代表、社区工作人员代表、司法机关代表等。

  学校领导代表:学校负责人或分管学校安全的领导,是防治学生欺凌和校园暴力事件领导小组主要负责人,负责统筹整体工作。

  教师代表:年级主任、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德育教师、学科教师和专职辅导员等。

  家长代表:热心于学校教育的家长或具有一定法律、心理和教育专业背景的家长。

  司法机关代表:学校所在辖区的派出所警察、人民法院法官、人民检察院检察官。

  防治学生欺凌和校园暴力事件领导小组应全面负责学校防治学生欺凌和校园暴力的指导工作,安排校长、教师、家长、社区、公安和司法等部门分工,各方应视实际情况启动工作,切实保证防治工作中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合理配置及有效启动。

  (1)建立健全本校法治教育、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和家校共育等工作机制;

  (2)定期召开领导小组会议学习有关文件,制定工作计划,安排部署常规性防治工作,及时总结工作中的经验教训等;

  (5)学校应当按照规定配备专职或者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并逐步增大专职人员配比,建立心理健康咨询室,开设心理健康课程,提供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和疏导服务,建立学生心理健康筛查、干预机制;发现学生心理或者行为异常的,应当采取必要措施并及时告知学生监护人。

  (9)购买无过失责任险和学生打架伤害等领域的责任保险。鼓励引导学生、学生监护人投保学生意外伤害和疾病等保险。

  (1)建立学生欺凌和校园暴力事件的报告制度,确保报告通畅、及时、详实、客观、准确;

  (2)接收并调查全部关于学生欺凌和暴力事件的线)对学生欺凌和暴力事件进行判定并提出处置意见;

  2.定期组织教师、学生和学生家长学习有关防治学生欺凌和校园暴力的政策性文件和预防手册等。

  3.每学期组织学生至少开展一次防治学生欺凌和校园暴力的校园和班级活动,并邀请部分学生家长参加。

  6.与学校安全工作小组合作,加强校园周边综合治理,协助有关部门共同维护校园及周边安全。

  7.建立学生欺凌和校园暴力事件的报告制度,明确学生报告、家长报告和教师报告的记录、判定与处置程序。

  8.建立学生欺凌和校园暴力事件的判定制度,要严格界定学生玩闹、学生欺凌和校园暴力,判定结果要普遍得到认可。

  学校还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和特点适当增加具体的工作内容,完善领导小组的工作职能,使其在防治学生欺凌和暴力事件过程中更好地发挥作用。对学生欺凌和校园暴力事件防治工作不重视,造成不良后果的,必须对涉事学校管理者、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追究责任。

  例如,某学校学生殴打视频在网络及微信朋友圈持续发酵,造成不良社会影响,教育行政部门和涉事学校按照相关程序对分管校长、政教主任、涉事学生班主任等3人给予政务记过处分并取消涉事班主任资格,对值周负责人、值周教师等5人给予诫勉谈话。

  又例如,某小学一年级学生因琐事发生矛盾,2名同学合伙上前撕扯另一女同学衣服并将其推倒在地,将她的裤子脱掉,并拿起教室的笤帚在她身上乱戳乱打,给被欺凌者造成严重的身心伤害。该县教体局依据《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暂行规定》,对负有领导责任的校长记过处分并免去其校长职务;对负有直接责任的副校长降低岗位等级处分并免去其副校长职务。同时,该县纪委监委依据《中国纪律处分条例》《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暂行规定》及《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对负有主要领导责任的县教体局局长给予党内警告、政务记过处分;对负有重要领导责任的分管教育教学副局长、分管校园安全副局长、学区主任给予政务记过处分。

  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社区、公安、司法机关等在学生欺凌和暴力事件中的基本责任,如下表:

  学校可以通过邀请专家、举办主题沙龙和研讨会、开设短期课程或为教师提供网络资源与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开展培训。主要内容包含:

  帮助教师理解学生欺凌和校园暴力的界定,提高教师对学生欺凌事件和校园暴力事件严重性的认识,增强教师区分、预判、处理、应对一般性冲突事件、学生欺凌事件、校园暴力事件的能力。

  提高教师有效开展预防学生欺凌和校园暴力的能力,并帮助教师掌握如何发现潜在的学生欺凌迹象和暴力倾向的方法与技巧。

  帮助教师掌握学生欺凌的早期干预和应对措施、校园暴力处置基本技能以及善后恢复的基本方法。

  帮助教师掌握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知识,提高教师和学生沟通与交流的能力,如:如何与青春期学生交流,如何敏锐地观察学生的心理活动与行为变化,如何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及如何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等情况。

  学校可以通过召开主题家长会、组织教师定时家访、开设家长学校、印发指导手册等方式对家长进行培训。

  帮助家长认识学生欺凌和校园暴力的基本概念,了解学校各项相关政策和规定,增强反对学生欺凌和校园暴力事件的意识。

  (2)勇敢面对学生欺凌现象,通过家校合作共同协商处理学生欺凌事件和校园暴力事件;

  当教师发现疑似学生欺凌事件或校园暴力事件后,应当向学校防治学生欺凌和校园暴力事件领导小组汇报,在判定事件性质后,领导小组应当立刻对事件进行干预和处置。同时还应当在事后做好善后处置工作以及对全校学生的追踪辅导工作。

  教师通过学生报告或其他方式发现学生突发事件后,首先应制止当事人行为,其次要在全面了解该事件的原因和经过后对事件性质做出初步判定。

  若预判是一般性学生冲突事件或欺凌事件的萌芽阶段,教师应使用常规的班级教育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和纠正。

  若预判为学生欺凌事件,教师要立即向学校防治学生欺凌和校园暴力事件领导小组报告,由领导小组对事件的性质做进一步的判定,若是学生欺凌事件要制定具体的处置办法。

  若预判为校园暴力事件,在保证当事人特别是涉事学生人身安全的前提下,教师要立即报告防治学生欺凌和校园暴力事件领导小组,由领导小组对事件的性质进行判定,若是校园暴力事件要立即制定干预和应急处置措施。

  当学校防治学生欺凌和校园暴力事件领导小组判定该事件为学生欺凌事件时,第一时间启动学生欺凌事件的防治预案,制定具体的处理办法,通知双方家长到校处理相关事宜,有针对性地对欺凌者进行惩戒与教育,同时妥善安抚与保护被欺凌者。

  当判定为校园暴力事件时,同样需要涉事学生家长配合学校处理相关事宜。如涉及违法行为时,要立即报警并启动校园暴力干预和应急处置措施,请求公安机关配合处理,同时由心理健康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和心理危机干预。涉及违反治安管理或者涉嫌犯罪的学生欺凌事件,处置以公安机关、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为主。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及时联络公安机关依法处置。

  例如,某中学的男生厕所里,该校4名男生欺凌1名女学生和1名男学生,另有1名学生协助拍照,并将图片上传网络传播。事件发生后,该中学所在市区成立事件处置工作组,启动《教体系统防范处置学生欺凌和暴力事件的应急预案》并制定具体的处置办法。市、区两级教育、公安、网安等部门及时调查处置,对受侵害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对家长做好情绪安抚。同时,该区还在各级各类学校深入开展学生欺凌和暴力事件专项整治行动,涉事学校先后组织全体师生召开整治学生欺凌主题班会、法治教育报告会,开展校园安全、制度建设等方面自查摸底。市教育行政部门还召开了全市校园安全专题会议,会议通报了涉事学校的此次学生欺凌事件和处理结果,安排部署了为期一月的全市学校安全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专项整治行动。

  善后工作与追踪辅导阶段的重点在于恢复学校的正常秩序。主要办法是对涉事学生及全校师生进行持续的追踪教育与辅导,制订详细的学生欺凌和校园暴力善后恢复计划,包括对被欺凌者的安抚与保护,对欺凌者的教育与辅导及对全校师生的集体教育。需要时应邀请心理咨询专家对相关师生进行心理辅导和心理干预。最后,要形成完整的学生欺凌与校园暴力事件善后恢复报告,报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备案。

  当学生受到欺凌时,学生身体上或生理上会留下被欺凌过的痕迹。如学生身体上有难以合理解释的伤口(如红肿、淤青和割伤等),常会以不小心撞到、摔倒和擦伤等为借口掩饰其受欺凌的真相;常以生病、肚子疼、头疼或其他不舒服为由不想上学;有的还出现失眠、做噩梦尖叫、食欲下降等。

  例如,某小学一年级体育课时,因任课老师未到岗上课,学生处于无人管的状态,学生马某(男)说自己的橡皮被赵某(女,被伤女孩)拿走,上前撕扯赵某,并将其推倒在地,学生赵某(男)称赵某拿了自己一元钱未还,也参与其中。厮打过程中,马某将女生裤子脱掉,并用教室的笤帚在其身上乱戳乱打,使其遭受严重身心攻击和痛苦。放学回家后,赵某在家中院内用卫生纸擦拭血迹时被奶奶发现,并述说了事情经过。

  学生在遭受欺凌后,其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行为往往会发生变化。最容易被察觉的现象有两种:

  一是学生在一段时期内到校时间突然发生变化,如提早到校或经常迟到,教师除了需要向学生询问变化的原因外,还需要立即与其家长进行沟通,确认学生上下学时间与其表述的时间是否一致;二是被欺凌者往往会逃避其遭受欺凌的场所,如学生会因在卫生间遭受欺凌而不敢上厕所,也会因在校园内遭受欺凌而下课时不敢离开教室。

  对课程学习突然没有兴趣,学习成绩下降;在学校或家里闷闷不乐、少言寡语;刻意改变上下学路线,不喜欢上学或开始逃学;突然表现出焦虑、恐惧等。此时,若被欺凌者没有得到及时帮助,可能会出现自我伤害或自杀等极端行为。

  一般情况下,学生被欺凌后,个人衣物会有所破损,个人用品会被恶意破坏或被抢走。当教师或家长问及原因时,学生表达含糊不清或不敢回答,如“不知道被谁拿走了”“我也不知道怎么弄丢了”“不清楚怎么就坏了”等,有意隐瞒欺凌事件的线.同学关系上的变化

  一小姑娘上小学四年级,比较胖大,在班级里特别显眼。有一次上课,任课老师发现她没有好好听讲,就把她叫起来批评了一顿,并使用了“小胖妞”这个词,于是,课后其他男同学都嘲笑她是“小胖妞”,更有甚者直接喊她是“小胖猪”!时间一长,班里调皮男生所形成的“小团体”常喊她“小胖猪”。起初她反抗、抗争。只要有男同学喊她这个外号,她就和这个男同学扭打在一起,但越是这样,就会有更多的男同学这样喊。她很是无助,便开始变得越发沉默、自卑,不愿参加班级的团体活动,不愿和同学们走在一起,甚至不愿去学校!

  (1)“以强凌弱”“以大欺小”的攻击性行为,包括在身材、年龄、性格、班级地位等方面强势的;

  有些学生冲突行为发生时,教师需要特别注意一些对同学带有侮辱性的身心攻击行为,其目的往往不单纯是发泄自己的愤怒,主要是通过羞辱对方寻找乐趣和彰显自己的力量。如,扒光同学衣服,按住同学双手攻击其身体敏感部位,辱骂同学的身体缺陷,不停往同学身上泼脏东西等。如果发生类似带有侮辱性的学生冲突行为,教师应提高重视、加强研判,并按欺凌事件对涉事学生进行处理和开展教育。

  (1)教师在开始向被欺凌者询问欺凌事件发生的经过之前,应做以下准备工作:

  “暂时隔离”是对欺凌者的惩罚,也是让欺凌者有时间和空间反思。教师必须告诉欺凌者被隔离的原因,“暂时隔离”的地点可以是一个单独的教室、办公室、会议室等,也可以是班级内一个远离其他学生的角落(不被其他学生注意且明显远离的空间会让欺凌者感到无聊不好玩)。隔离还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1)欺凌者必须对侮辱被欺凌者的每一句话进行解释和道歉,并通过一些正面表扬被欺凌者来弥补自己的错误;

  欺凌者往往以同学间存在的身心发展、人格特征、学业表现等方面的差异为诱因实施欺凌行为。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教育引导学生学会理解、共情和包容。

  发生学生欺凌事件后,学校应立即通知欺凌者家长或监护人来校面谈,向其说明利害关系、造成的恶劣后果和处理不当可能造成的更大负面影响等。要求欺凌者家长完全配合学校工作,加强对欺凌者的教育,协助学校对实施欺凌的学生进行不良行为矫正,确保欺凌事件不再发生。班主任可以在家长会不点名通报相关情况。班主任应向学生家长重点强调:

  2.向涉事双方学生家长宣布学校对欺凌者的处理结果以及对被欺凌者的安抚办法。对欺凌者的处理结果必须做到以校规校纪为依据,让欺凌者家长心服口服;对被欺凌者的安抚办法,必须说明具体的各项措施,如欺凌者必须严肃、认真地向被欺凌者道歉、学校要安排心理健康教师对受欺凌者进行定期心理辅导,班主任应要求班级同学打消对被欺凌者的歧视等。

  当发生较为严重的学生欺凌事件或欺凌者不知悔改且其家长不配合学校处理欺凌事件的结果时,学校应向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公安部门进行报告,并根据甘肃省教育厅等十一部门关于印发《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实施方案及责任分工》(甘教安〔2018〕15号)文件精神,积极寻求政法委、法院、检察院、公安、民政、司法、人社、团委、妇联、残联等部门协助处理欺凌事件。

  校园暴力事件往往是突发的、伤害严重的危机性事件。对于校园暴力事件,学校必须迅速做出反应,尽全力保证师生的人身安全,第一时间带领学生和教师有序地撤离暴力事件现场。

  学校收到校园暴力事件的报告或信息后,需迅速了解校园暴力事件的相关情况,包括发生地点、受害学生群体、施暴者特征、施暴方式、受伤害学生大致数量及受伤害程度等。随即启动应急预案,通知相关部门协助处理,重大的学生暴力事件应立即请求公安机关和医疗卫生部门配合,同时安排分管校长、校园安保人员、相关教师等赶赴现场。

  学校第一目击者要迅速拨打110报警电话并通知学校安保人员迅速带好护具及防暴设备强行制止施暴者的伤害行为;学校立即组织力量对师生进行救护,将受伤的师生送到医院,将未受伤的师生转移至安全场所。安保人员需要保护好事发现场,注意录像、拍照和寻找目击证人,将录音录像保存为证据,迅速清点受伤害学生人数及伤情并上报学校。

  学生被转移至安全场所后,由校医对轻微伤学生进行治疗,班主任和心理健康教师负责安慰和照顾受害学生。校长或分管校长应立即向情绪和状态较好的当事人了解校园暴力事件的整个经过,并通知学生家长。同时,按照应急管理规定,及时向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报告。

  现场处置阶段:发生严重的校园暴力事件,开展应急处理,立即制止事件,确认伤员情况,及时救治伤员并保护现场。

  事件处置阶段:防治学生欺凌和暴力事件领导小组判定为校园暴力事件后立即召开领导小组会议,商议并形成对校园暴力事件的具体处置意见。视情节对施暴者进行停课、记过等处分,对被施暴者进行救治和保护,并与涉事的学生、家长沟通协商。对于情节较严重的校园暴力事件,学校应立即通报警方,并征询公安和司法部门的意见进行处置,维护当事人及其法定监护人的合法权益。

  例如,某县初中一名学生只因被怀疑拿了他人的耳机而被5名同学殴打致死,5名犯罪嫌疑人已依法处理,同时犯罪嫌疑人家属和受害人家属达成调解协议,并提出对受害者家属进行经济补偿。县教育局协调校方责任保险承保公司和县民政局给予救助。县纪委监委同步跟进调查,对县教育局副局长诫勉谈话,对学区校长诫勉谈话;县教育局则对涉事初中校长给予党内警告处分,政教处主任和涉事班主任给予记过处分和警告处分。

  若孩子卷入欺凌事件,家长应使用正确的方式应对、处理孩子的欺凌问题。在应对孩子的欺凌问题时,应根据孩子在欺凌事件中的角色采取针对性应对方式。具体来说,若孩子为被欺凌者,家长应引导孩子说出事实、向孩子做出坚定的保护承诺、通报教师进行处理并教给孩子应对欺凌的正确方法;若孩子为欺凌者,家长应告诉孩子欺凌是错误的,严肃教育孩子,主动担责并配合学校解决问题,同时要分析孩子之所以欺凌他人的深层原因;若孩子为围观者,家长应安抚孩子让其不要害怕,教育孩子不要模仿欺凌行为,并以正确方式帮助被欺凌者。

  若孩子放学回家后,一反常态,不愿说话,不回答家长的问话,甚至不敢直视家长的目光,或者出言不逊、反常地顶撞家长,或者编造理由让家长跟教师请假,不想上学等等,一旦发现这种状况,家长应思考以下可能性:是不是孩子在学校遇到了什么问题或不好的事情?有没有可能在学校被其他人欺负了?此时,家长首先应细心观察孩子的眼神、表情、姿势和动作是否有异样。其次,应检查孩子的衣服、物品和头发等是否有变化。再次,认真听孩子说话的语气、字眼和声调等是否带有某种情绪。最后,设法给孩子以爱抚,看孩子是否像往常一样高兴,是否有躲避、抗拒或委屈、抽搐等行为;然后,尝试温和地询问孩子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如果孩子不愿意回答,则让其回房间休息后再视情况而定;同时,家长要马上跟教师联系,询问相关情况。

  有些被欺凌的孩子,无论家长运用什么手段都不愿意跟家长说自己被欺凌的事情。遇到这种情况,家长可以绕开孩子自身的话题,说些别人的事情,用类比的方式让孩子明白,只有告诉了家长,才能帮助其摆脱被欺凌的困境。比如,可以说说自己小时候曾被同学取外号、嘲笑的故事,并着重说明自己如何在家长和教师的帮助下解决了欺凌问题。

  家庭是孩子的安全港湾,家长是孩子的稳固靠山。在孩子跟家长诉说被欺凌的事情后,家长首先要给予孩子一个坚定站在他这一边的明确承诺,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支持力量。要明确告诉孩子,错误的一方是欺凌者而不是孩子自身,这是为防止被欺凌者将出现问题的原因归结到自己身上。例如,学习优异的孩子可能因为常被其他同学取笑说是“书呆子”,因而故意让自己的成绩下降。在家长坚定的保护承诺之下,被欺凌孩子的内心痛苦能较快地得到缓解和平复。

  学历层次再高、经验再丰富的家长,当孩子涉入欺凌事件时,都可能在情绪和感情的影响下变得盲目、不冷静,容易在强烈负面情绪的影响下说出不恰当的话,做出不当的行为。例如,数落欺凌者家长的家教有问题、辱骂欺凌者家长等。处理学生间的矛盾和问题,最好的仲裁人和解决者是教师。家长间的质问或家长质问孩子都会使问题性质从孩子间的矛盾升级为成人间的矛盾,甚至会让事情演变成更严重的社会事件。这不仅不利于学生欺凌和暴力事件的解决,反而会使问题变得愈发严重,有可能使更多的人受到更大的伤害,特别是有可能使双方孩子都受到更深的伤害。

  家长应当就事论事地告诉孩子以下道理:任何同学都没有权利对其他同学实施欺凌伤害;无论同学的长相、服饰、学习成绩或参加活动的情况与别人有什么不同,都不能成为受戏弄、受欺凌的理由;同学间都是平等的关系,大家只有相互尊重的义务,没有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权利;如果同学间发生矛盾,可以争辩,但不可以对同学实施欺凌;如果你欺负了其他同学,被欺负的同学会非常痛苦,他们的爸爸妈妈也会很伤心,并且你周围的同学可能会因为你欺负其他同学而害怕跟你一起玩,教师也可能因此处罚你。家长还可以结合一些媒体报道的典型欺凌事件让孩子意识到欺凌其他同学的严重后果。

  如果孩子欺凌了同学,且被教师或被欺凌者家长告知了详情,此时家长要冷静、耐心地倾听,坦然面对指责,严肃教育孩子,而不是反驳和袒护。家长袒护自己的孩子情有可原,但于事无补。家长的袒护会给孩子造成不良影响,使孩子认为自己的错误行为是被认同的,这不利于孩子从事件中吸取教训,也增加了孩子以后继续欺负其他同学的可能性。家长的袒护和孩子的重复欺凌会给班里同学、教师留下不良的印象,不利于孩子今后的学习生活。在事件查实后,家长应使用恰当的方式严肃教育孩子,除严肃地告诉孩子欺凌同学是极错误的行为之外,还应让孩子向被欺凌者道歉,诚恳地承认错误;要让孩子接受学校的处罚,并告诉孩子学校是按照校规校纪处理事件,自己所承担的后果是因为自己的不当行为而招致的自然结果,是自己应该吸取的教训。家长还可以尝试教孩子换位思考(例如,如果你自己是被欺负的那个人,会有怎样的感受?)。

  作为欺凌者的家长,要主动承担责任并配合学校解决问题。一般来说,被欺凌者的家长会出现愤怒、不理解等情绪反应,被欺凌者则是痛苦的。在事件调查清楚后,欺凌者家长不能撇开责任,采取不承认或回避的态度。这样只会使被欺凌者家长更加愤怒,更不利于问题解决。相反,欺凌者家长应坦然面对指责,主动承担责任,在与学校和教师统一处理意见后通过多种方式来弥补孩子的错误。例如,与孩子一起诚恳地向被欺凌孩子及其家长道歉;按照各方协商的处理意见给予被欺凌孩子及其家长相应的赔偿。

  一般来说,孩子欺负其他同学是有原因可寻的。当孩子欺凌了其他同学时,家长除了对孩子进行教育之外,还应认真考虑孩子是不是遇到了什么困扰,孩子欺凌别人的原因是什么。这些原因可能是比较容易发现的表面原因,也可能是比较难发现的深层原因,可能来自家庭、学校或其自身等方方面面。家长尤其应关注可能造成孩子实施欺凌的家庭原因。家庭对孩子身心发展有很大影响,家庭结构的改变(如父母分居、离异)、父母之间的冲突和矛盾、父母不恰当的教养方式、家庭经济状况的改变、孩子对父母不恰当行为模式(如暴力)的模仿等来自于家庭的因素都可能是造成孩子出现问题行为的深层原因。

  当孩子欺凌了其他同学时,虽然责任不全在家长,但家长应适当反思,思考是否有可能是来自家庭的某些原因使孩子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问题行为;家长还应与孩子深入交谈,引导孩子说出自己欺凌其他同学的具体原因,找到孩子欺凌同学的真正原因。简单地处理欺凌和暴力事件有时候可能治标不治本,只有找到真正的原因之后,才能对症下药,从关键点着手,在多方的配合下,最终达到改变孩子错误行为模式进而防止孩子再次欺凌其他同学的目的。

  围观者亲眼观看了被欺凌者遭受欺负的过程,如果事件比较恶劣,被欺凌者遭受了严重的伤害,可能会使围观者感到害怕,对校园、班级产生不安全感,甚至影响到孩子的人际关系。因此,如果孩子是欺凌事件的围观者,家长应注意通过交谈等方式了解孩子的感受,并安抚孩子的情绪。要让孩子不要害怕,让孩子相信学校有能力妥善处理好事情,并且家长也会积极主动配合学校,要让孩子相信在学校、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下,今后此类事件会被及早发现并制止。

  围观者可能会模仿欺凌者,认为欺负其他同学是一种好玩、刺激和有快感的行为。因此,家长要明确告诉围观的孩子欺凌别人的行为是错误的,不应该被模仿,并可以告诉孩子学校给予了欺凌者何种处罚,以此告诫围观的孩子不要做出类似的行为。此外,家长还可以让孩子站在被欺凌者的角度设身处地思考欺凌别人可能带来的严重危害,进而防止某些潜在的可能转变为欺凌者的围观孩子产生类似的模仿行为。

  具体来说,家长应教育孩子在看到有同学欺凌其他同学时:首先,不能协助欺凌者、不能在一旁欢呼、附和;其次,务必在准确判断当下情况和确保自己安全的情况下,出面阻止欺凌行为,如果自己无力阻止或害怕成为被欺凌的对象,则应通过“马上报告老师”“鼓励被欺凌者将事情报告给老师”等其他途径来帮助被欺凌者。

  家长还要告诉孩子:如果看到有同学欺凌其他同学,千万不要认为欺凌者会主动停止欺凌行为。欺凌者是把欺凌行为当作一种乐趣来实施的,因此,欺凌行为不仅不会自动停止,而且还会是持续的、长期的。如果欺凌者知道围观同学不会告诉教师或家长,则会放大欺凌者从欺凌行为中获得的“快感”,会加重欺凌事件的危害、增加后续持续发生此类欺凌事件的可能。同时,由于围观者自身不将欺凌事件告诉教师,也可能会变成欺凌的“协助者”。

  为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家长应常与孩子交流沟通。孩子难免会遇到种种烦恼和困惑,这些烦恼可能预示着孩子在学校生活中出现了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或困难,其中就可能暗含着欺凌和暴力问题。而家长是孩子最容易接触到的可倾诉对象,所以家长无论有多忙碌,都一定要抽时间与孩子多沟通、多谈心,询问孩子在学校、生活中遇到的困惑和苦恼,并帮助孩子分析和处理问题。家长应养成与孩子深入沟通的好习惯,这样孩子在卷入欺凌和暴力事件时才可能主动地向家长诉说,家长也能及时发现,防止事态进一步恶化。如果孩子确实卷入了欺凌事件,此时家长与孩子的沟通可以起到很大的安抚、辅导和教育作用。因此,无论是对于学生欺凌和暴力问题的预防、发现还是应对来说,保持与孩子的良好交流和沟通都非常重要。

  在与孩子进行沟通时,家长应将孩子视为独立的个体,平等地对待孩子,注意沟通时不要单方面传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而要给孩子充分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以此来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进而对症下药地解决问题,有针对性地对孩子进行引导和教育。此外,家长应掌握与孩子沟通的技巧。在正式话题开始前要用一些引导谈话的技巧,让孩子可以敞开心扉。例如,一开始可以跟孩子谈论一些其感兴趣的话题,从孩子的角度,与其关注点和生活环境接轨,这样才能让孩子在轻松的氛围下敞开心扉,进而使家长获得更多的有用信息、更好地对孩子进行后续的辅导和教育工作。并且,家长应在沟通过程中注意体会孩子的感受。孩子也会有苦恼,也时常会遇到困难,孩子如果愿意向家长倾诉,就是信任家长的表现。家长不应该敷衍孩子或者认为孩子的苦恼都是小事情,更不能随意用诸如“没关系的,都是小事”等缺乏同理心的话语轻描淡写地带过,这样会使孩子感觉向家长诉说也没有用,孩子可能此后就会拒绝与家长沟通。相反,此时家长应站在孩子的角度体会孩子的感受,并表示自己非常理解孩子的感受,同时表示将会与孩子一起想办法解决问题。

  在家庭中,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在孩子的内心深处留下深刻的印象,随着身心的成长,孩子会在父母言行的影响下逐渐形成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职责。家庭品德教育没有捷径,只有一条道路可走,那就是:不靠说教,靠示范。当然,示范中也包括讲解。比如,对于日常生活规范的培养,家长一方面自己要遵守应有的规范,另一方面也要反复给孩子讲解各种规范的道理。例如:“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既要自己做到,也要给孩子讲解明白,告诉孩子,一个人只有懂得尊重别人,才能受到别人尊重,只有平等待人,才能受到别人的公平对待等。此外,家长还要以自己的行为表现让孩子认识到:作为学生,分数固然重要,但品德更为重要;在班里的排名固然重要,但能为全班服务、成为全班喜爱的同学更为重要。

  家长应明白自己是孩子的行为榜样,且孩子的模仿行为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的。比如,家长对社会问题的处理方式会被孩子模仿,家长行为不当,孩子模仿的就是不当行为。家长对家庭成员、对邻里的负面情绪,会被孩子模仿并迁移到同学关系上。所以,为了孩子,家长一定要约束自己的行为方式和习惯,为孩子树立好榜样:

  家长应多参加学校组织的家庭教育讲座之类的学习活动,学习与孩子沟通的方法和技巧。家长还应主动、积极地参与学校其他有关活动,如志愿者活动、亲子运动会、家长开放日和家庭教育调查等。通过参与这些活动,一方面系统学习家庭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技巧;另一方面,全面了解学校教育的内容安排,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始终保持一致的步调。家长还应通过家长委员会组织的活动,多与其他家长及班主任沟通情况、保持密切联系。

  如果家长从各种渠道获得了孩子遭受欺凌或欺凌了同学的信息,家长首先应保持冷静,因为这些信息纷杂混乱,可能被加工、改造过,可能是模糊不清、情绪化的甚至是自相矛盾的,还可能会有一些带有偏见的“蛊惑”,试图用带有强烈偏见的说法煽动家长采取与学校和教师对立的态度。家长千万不要第一时间就被不确定的信息所左右并与学校和教师对立,这将使得事件处理变得更加复杂,甚至导致孩子受到二次伤害。家长应一方面学会客观、冷静地分析信息的真实性,正确区分是非曲直,另一方面则应立即联系教师,求证这些信息的准确性。

  并且,家长一定要秉持家校合作才能双赢的信念,始终相信学校和教师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使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学校和家长在孩子问题上是目标高度一致的“战友”关系。在处理孩子间的欺凌事件时,家长与教师保持密切协作是最有利于迅速、妥善解决问题的方式。那些联合其他家长采取与学校对抗的方式、利用网络给学校和班主任老师施加舆论压力的方式、联络新闻媒体干扰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的方式,都是错误的,都不利于问题的妥善解决。绝大多数案例表明,采取与学校对立方式的结果基本都是学校和家庭“双输”,在这个“双输”局面下,或许家长也能赢得少许一时的、表面的“胜利”,但最终的结果一定是孩子在心理上受到更为惨重的、长期的反复伤害。在学生欺凌问题上,家长应切记这个要诀:家长与学校和教师“合作则双赢,对立则双输”。

  班主任应着重关注欺凌者(施暴者)回归班级后的身心状态和行为表现,如果其不被原班级同学所接纳,且自身也无法融入集体,班主任应将此情况及时报告学校,并联系欺凌者(施暴者)家长,考虑是否安排转班或转校。对于转班或转校工作,班主任应与涉事学生家长、学校主管领导协商并达成一致后,按照学校已有规定进行处理。

  如果欺凌者(施暴者)的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已不适合在原所在学校继续学习和生活,学校应积极与专门(工读)学校联系,寻求帮助。当然,学校也可邀请专门学校教师提前介入对涉事学生进行教育,争取其不良行为在校内得到矫正。专门学校教师可定期到事发学校与涉事学生及其家长和教师沟通,提供有针对性的教育指导意见。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对确实无法在学校继续学习和生活或屡教不改的涉事学生,学校要与涉事学生家长协商并达成一致后,将其转入专门学校继续完成学业。

  ③事件处理小组会议记录:防治学生欺凌和暴力事件领导小组(或学校)在处理学生欺凌和暴力事件时,如召开相关会议,应有书面的会议记录。主要内容应包含会议召集人、参会人员、会议时间、会议地点、各方对事件的陈述和基本观点以及会议形成的相关决议(如处理意见、善后方式、分工、是否需要校外资源辅导等)。

  当学生欺凌事件和暴力事件妥善处理后,学校应及时从事件的发现、早期干预、应对处理方式、沟通方式、善后流程等方面进行总结和反思,发现事件处理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修改完善学校相关制度规定,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环境氛围、学生纪律监督、预防课程实施、教职员工培训、学校周边环境普查以及与家长的及时沟通。

  ①在事件尚未完全解决或结束前,学校在面对公众和媒体时应端正态度,采取有效措施,积极配合,化解公共危机。

  学校要安排心理健康教师、德育教师和班主任对心理受创伤的学生进行咨询辅导,缓解心理压力,特别要防止有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发生意外。

  家庭关爱。家庭关爱与呵护可使受创伤学生感受到家庭的温暖、爱的力量和生命的意义。同时,家庭与学校应密切联系、共同配合、形成合力。

  社会协作。学校要联合社区、派出所、专业心理咨询机构安排好涉事学生的日常生活、追踪教育以及心理辅导等。

  (二)学生欺凌与暴力事件中涉事学生的后续辅导1.对被欺凌者(被施暴者)的后续辅导

  在后续辅导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让被欺凌者(被施暴者)尽快从事件的阴影中走出来,返回到学校和班级正常的学习生活之中。学校和学生家长应让受害学生随时感受到来自教师、父母、亲友和同学们自然而真切的关心、问候和温暖,从而战胜内心的恐惧。同时,学校的心理健康教师(或专业心理咨询人员)要对受害学生进行定期的心理辅导,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在后续辅导时,应注意以下要点:

  某重点高中高三学生,王某,18岁,父母离异,与母亲相依为命,先后做过两次脊柱大手术和足部手术,身体有缺陷,性格文静、心底善良、有主见。该生从小品学兼优,初三考入市重点高中,成绩一直保持年级前二十名。但最近成绩下降非常严重,从年级20多名直到140多名,英语老师发现在课堂上时常发呆,家长反映在家时常情绪失控、哭泣等。高二后半学期,受到邻班几个同学的欺凌,欺负的方式有侮辱性语言和肢体性碰撞。

  王某认为自己经历了那么多磨难,才走到今天,不能让别人无缘无故欺负,感到异常愤怒。疫情过后,原以为对方会忘记了自己,不会再实施欺凌行为,但事与愿违。将欺凌事件原委告诉妈妈后,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支持,反而被母亲批评和指责。认为都是自己有错误的行为,才会遭到同学的欺凌。母亲的态度和行为,让自己内心感到十分痛苦,觉得不被理解。王某认为,如果别的学生遇到这种事情,父母一定会出面为孩子声张正义,而自己的母亲不仅不管,还一味指责自己,才会导致别人看不顺眼。

  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父母关系不好、离异、再婚家庭的孩子更易参与到学生欺凌和校园暴力事件中。例如,某村初中生齐某被同校5名学生在一沟畔废弃窑洞中

  5位学生中,由祖父母监护的3人、母亲长年在外由父亲监护的1人,另有1人属于其他情况。对于这类涉事学生,教育行政部门和涉事学校要密切配合当地公安等相关部门,必须参与到涉事家长的教育辅导当中,从源头上做好消除学生欺凌和校园暴力事件的工作。2.对欺凌者(施暴者)的后续辅导

  通过适当的心理辅导,使欺凌者认识到“自我中心”“暴躁”“蔑视他人”等造成的负面影响。

  ①要对围观者进行教育引导,要求学生做到对欺凌行为不围观、不起哄、不拍照、不煽风点火。

  ①观察被欺凌者(被施暴者)学习、情绪状态及人际关系,教育引导他们学会保护自身,正确理性面对欺凌或暴力事件。

  要教导他们主张自己的权利和立场。当遇到问题时,要勇于讲出自己的感受,每个人都有权表达自身想法和观点,当有人欺负自己时,要勇敢地说“不”。

  ④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欺凌和暴力行为。虽然欺凌和暴力行为使自己受到了伤害和痛苦,但,要积极乐观地看待生活,尽早摆脱这种伤害和痛苦,重新融入学校和班级。

  在事件处理完成后,首先是要向全体同学告知事件事实真相,防止“捕风捉影,以讹传讹”。最好通过召开全校学生大会的方式,由校长宣布事件处理结果。宣布的内容应简单直接,尽量不涉及事件发生的具体方式,特别是避免对实施细节的描述,以避免心理学上所说的“模仿性”事件的发生。校长要向全体学生传达的信息有:对在暴力事件中的受害学生表示关心;该事件已经交由学校有关部门处理;学校一定会本着公平的原则处理该事件;请学生转告家长,学校会给所有的学生及学生家长一个合理交代。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上一篇: 【48812】松花江网

相关文章